2025年夏天,甚是炎热,但比不过中高考的热度。
近日,四份成绩单让大冶市华中学校初中学部(下称“华初”)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1)2025高考战场上,华初选送大冶一中的初三毕业生97人全部考入一本院校,其中黄石市文科第二、第三名均出自该校;(2)2025中考赛场,该校的提前批人数、A分人数及省重高上线人数再创新高,普高上线率超过99%。家委会说,称中考大捷不算违规;(3)全市统考,七八年级的前十名,该校分别占四五席位,八年级生物地理满分人数分别超过280人;(4)校足球队乒乓球队也在全市崭露头角,学生参加科技大赛也是摘金得银。这所创办于2003年的民办学校,为何能持续培养出兼具“当下成绩”与“发展后劲”的学生?其初高实验班的育人密码,藏在二十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中。
从“被看见”到“被信任”:一所民办校的逆袭轨迹,华初的“出圈”并非偶然。近六年来,它因培养出北大清华学子盛立、万泓毅,黄石市数理竞赛中的亮眼表现,以及大冶一中教师口中“华初毕业生后劲足,985、211录取率高”的评价,跻身初中优质校,并脱颖而出。
“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校,有编无编都要跟党走。”这是华初办学的底线。经过与金东方教育集团三轮次合作,经过和大冶一中合办“一中教改实验班”等,学校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学校坚定了“党建引领+专家治学”的路径。正如董事长华奕鑫所言:“我们从摸索生长走向规范发展,靠的是不偏航的教育初心。”
五维培养体系
五维培养体系:拔尖人才的成长土壤
一、文化铸魂:从校训到日常的价值渗透
走进华初校园,“书读华中,志在中华”的校训与“以铜为镜,志高行远”的理念随处可见。在此基础上,学校打造的“四雅教育”(言行文雅、学识博雅、气质优雅、情趣高雅)与“五好工程”(好身体、好学业、好才艺、好心态、好习惯),将宏大的育人目标拆解为可触摸的日常。
“三把家园文化”(把学校当作家、把同事当家人、把学生当子女)与“三勤精神”(干部勤勉务实、教师勤耕乐教、学生勤学善思),则让校园充满温度。正如一位初三学生所说:“在这里,做题累了会有同学递水,遇到挫折会有老师谈心,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二、德育打底:扣好第一粒扣子
“德育不是说教,是让学生在细节里学会做人。”华初自编德育教材——“华中好习惯读本”,提出“简约不简单”的习惯养成理念,每周的班团队课有专业团队研制PPT和教程。从课堂坐姿到作业规范,从晨跑队列到食堂就餐,教师以身作则,坚持“天天坚持、样样落实”。
九年级学生王同学(本次中考A分获得者)的母亲深有感触:“孩子以前有点丢三落四,现在自己整理书包、规划时间,这种自律比成绩优异更让我们欣慰。”
三、课程搭台:从基础到拓展的个性化路径
华初的课程表藏着“小心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确保基础扎实;30多个社团打破班级界限,让喜欢航模的学生能与武汉名校学子同台竞技,让热爱书法的学生得到专业指导;拓展课程则针对性“扬长补弱”,为优生增设奥数思维课,为潜力生开设阅读提升班。
“我们对标武汉和宜昌的名校,更借鉴深圳南山区的评价体系,不只用分数衡量成长。”学生发展处主任胡传俊主任介绍,学校每年举办“华中好少年”评选,获奖学生中既有学霸,也有进步星,还有“运动健将”“公益达人”、“黑马奖”。
四、课堂革命:从“题海”到“高效”的转身
“以前一节课做10道题,现在5道题就能掌握核心考点。”这是学生对课堂变化的直观感受。华初推行“动感、高效、有趣”的学习中心课堂,删减50%无效习题,增加思维训练题,让课堂从“教师讲”转向“学生动”。 分层教学是教改实验班和卓远实验班的成功的“利器”:就是在同一班级内,基础题确保全员掌握,提高题供优生挑战,教师会为不同学生制定“基标、中标、高标”目标。“不是把学生分三六九等,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九年级实验班班主任宋春华和程正兵说。
五、团队护航:教师成长与学生培养同频“四有教师”(眼中有光、腹中有书、心中有爱、肩上有责)是华初的师资标准。学校通过“青蓝工程”结对、武汉为明学校交流、华师大教授进校指导等方式,让教师保持成长。集体教研中,“同备、共备、个性备”的“三备法”确保每节课都是“精品课”。对学生,学校实行“包保制”:每位优生由任课老师专人负责,从错题分析到情绪疏导全跟进。“有次我中考前的模拟考失利,肖晶老师陪我分析到晚上9点,还塞给我一张写着‘沉住气,你能行’的便签。”今年黄石市文科第2名的徐同学回忆道。
教育者的清醒:在成绩之外看见成长
“我们从不只盯着北清学子,更在意每个学生的‘后劲’。”华初学部校长张双的话道出华初的育人逻辑。大冶一中的数据显示,华初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提升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与学校“好习惯+好心态”的培养密不可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六年,三十年。”九年级年级主任胡长久主任说。如今的华初,仍自称“教育小草”,但它用二十一年的坚守证明: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只要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就能在教育的沃土上向阳生长。而那些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带着“志在中华”的信念,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或许就是华初最珍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