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优秀作文选登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打造“书香校园”,给高中生文学爱好者一个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华中文学社在校刊选稿中,将学生优秀作文每周推出几篇供大家欣赏。另外,每期为大家推出一篇写作指导。
一、本期推出高三五篇佳作:
1、祥林嫂,封建社会背后的阴谋
2204班刘湛(林舟) 指导老师陈俊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的作品便深受世人所追捧,在鲁迅的小说的世界有一个镇子——鲁镇,发生过许多我们熟知的事,亦如孔乙己、祥林嫂之类人物,而我们从课本中学习鲁迅这些作品时,老师大多教给我们的主题为——抨击旧社会,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目。
但,我们是否真正解读了鲁讯小说的故事情节?当然,抨击封建礼教的主题一定是有的,且这个主题必然在众多理解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也毋庸置疑。但当我们深挖情节之后,我们又会从中读出怎样的新的理解?且让我们再一次进入鲁镇,再看祥林嫂及其家人。
祥林嫂之死,是我们在课上着重分析之重点,我们着重于看祥林嫂到底是被谁害死,最后我们分析了鲁四老爷、四嫂、卫老婆子等包括小说中“我”的一系列人对祥林嫂说的话和做的事,我们得出祥林嫂是死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愚昧的封建社会。但当我们仔细挖掘祥林嫂在贺家墺的生活情节,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真相。
且说祥林嫂之夫贺老六,他死于一个小小的伤寒,还是吃完一碗冷饭之后死的。这未免就有些蹊跷了,一个庄稼人,成日头朝黄土背朝天,多年下来,其身体素质早已练成,又怎会死于一个小的伤寒?一般的人,即使是得了伤寒,好了又一复发,也不至于伤及性命,但偏偏贺老六是在大病初愈后吃了一碗冷饭而死,更何况据卫老婆子所说,贺老六是坚实人,身强力壮的庄稼人,却死在一碗冷饭上,这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原因——投毒。毕竟说一位庄稼人死于伤寒的理由实在是过于牵强,但投毒却可以解答上面的疑点。但这投毒之人是谁?其动机又是什么?这人又是怎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投下毒?我们无从得知。当然,这只是阴谋论的一种猜测,从另一方面来说,贺老六也死于其它的传染病,毕竟刚痊愈,很容易被其它病毒入侵,得了其它致命疾病,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即便如此,身为小孩的阿毛,其抵抗力与初愈的贺老六也无多大差距,为何他却没事?我们也无从得知。
再看祥林嫂之子阿毛,他死于狼口之下,他在自家门口的门槛上剥豆,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被狼叼走,对于此处,阿毛是如何被叼走的?难道是自己跑出门玩被叼走?其实不然,祥林嫂自己说阿毛很听她的话,句句都听,又怎会偷跑出门玩儿?阿毛在自家门口遇见了狼为什么没呼喊?为什么没有叫出祥林嫂?而且还有一个矛盾点,就是狼进了村,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即使贺家墺是在深山,但居民也是群居,若是说贺老六家住得偏,也不见得,从卫老婆子口中可以得知,贺老六家并不是十分困难,若是因难,也一下拿出八十吊钱去娶一个祥林嫂这样的寡妇。在民国时期,八十吊钱差不多是八十银元,接近农村家庭的一年收入,更何况贺家墺是在最落后的深山里,所以贺老六不会特别困难,他的家也不会住在村中的的边界处或离深山墺很近的位置。那阿毛是如何被狼吃的?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倘若是一个熟人假意引走阿毛,将他引进山墺中再将他丢弃在山墺中,导致阿毛遇狼被吃呢?那么这似乎就讲得通了。当然这也只是阴谋论的一种猜测罢了,但似乎这个理由更适合说明阿毛的死并不是这么简单,并且这个猜测也可以解决上文提出的疑问点和矛盾点。
那如果我们将害死贺老六和阿毛的凶手归为一人,那又会是谁?谁又会是这个事件中的受益者?这矛头都指向一人——贺老六和祥林嫂的大伯。
贺老六早年丧双亲,家中有地有房,自己正值壮年,又刚娶了祥林嫂,还有了儿子阿毛,在旁人看来似乎已经圆满。但贺老六的大伯却盯上了贺老六的资产,欲将其占为己有,那他应当怎样做才能达成目的?毫无疑问,只有贺老六和阿毛不在人世,自己才能达成目的。侄子大病初愈,身为大伯的他借以探望名义找到贺老六病好,肚子饥饿的机会,在饭中投毒,害死贺老六。但贺老六还有个儿子阿毛,阿毛才是贺老六合理继承人,只要阿毛在,大伯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大伯趁着春天有狼的机会,引诱阿毛进山墺,进而使阿毛死于狼口,之后大伯便借机赶走祥林嫂,理所应当地占据了贺老六的房屋田地。成为这个事件中的最大受益者。
这一切细思极恐,倘若事实真如此,可怜祥林嫂,至死也被蒙在鼓里,不知真相。但她一弱女子,知道真相,又能如何?
在封建社会,杀害亲人是最属严重的罪名,但贺老六大伯被利益所诱,背弃伦理道德,出卖人格,杀害亲侄和侄孙,赶走侄媳,霸占房地,何其不令人恨之?据此所想,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即使面对儒家道德的三纲五常,在利益面前也抛诸脑后,诸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为了三千两白银,拆散婚姻,害死两条人命。还有贪官和珅等人,这想必也是鲁讯抨击封建社会众多黑暗中的其中一个。这也可以联想当今社会,犯事者无不为了这一个“利”字,但“利”字上“一把刀”,随时都会掉下来惩罚获利者。
时隔已久,再读鲁迅的作品又会是另一番滋味,又会有新的思想感情。这也证明了,时隔一百多年,鲁迅及其作品的含金量还在不断升高。
2、 以心仰望 探索浩渺
2208班曹思 指导老师彭书瑶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从古至今,人们探索未知的脚步从未停止。回望古代,万户因为对天空的好奇而制作了火箭椅子;再看现代,一架架形如鹏鸟的飞机乘风而起。从下五洋捉鳖到上九天揽月,人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从前的不可能,探索了无数未知的世界,真正做到了以心仰望,探索浩渺。
以心仰望,好奇不止。人们对事物的所有探索都起于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人们才会去探索发现、观察了解和深入研究某一事物或现象。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为一颗砸中脑袋的苹果而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正因为有了对事物的好奇心,所以他才去观察并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生物学家达尔文,因为从小就好奇生命的起源,长大后根据前人的结论,不断地去研究物种的奥秘,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结论,最终写成了震惊寰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命的起源。正是因为他们着眼于生活,用心去观察世界,才产生了对世界的好奇心,才会探索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结论。
以心仰望,生命不止。“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诗人臧克家的这句话,给了无数人以启发。人生在世三万天,这是一个多么渺小的数字。有的人在正值青春时虚度光阴,有的人却在弥留之际多写了一行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坚持完成自己的论文。“学无止境”并不是一句口头言论,而是一句至理名言。在有生之年一直学习,一直不停地去吸收那些未知的知识,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生命是有止尽的,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又可以一代一代的延续,形成一座永远也攀不到顶的高峰。
以心仰望,探索不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在许多领域超越了发达国家。在航海领域,我国成功研制出深海潜水器“奋斗者”号,下潜深度破万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航天领域,我国作为首个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国家,受到举世瞩目;在制造领域,我国成功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对科技的探索对未来的探索。
未来是未知的大海,是无际的星空,是每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时的向往,是每一次眺望大海时的好奇。以心仰望,探索浩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3、怀超越之心 圆进步之念
2204黄世霖 指导老师陈俊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俗话说,人生就是一场长跑,在赛道上,你不超越别人,别人就将超越你。但当自身领先他人时,自己便是最大的敌人了,只有敢于不断超越自我,才获得自身之伟大进步。正如日尕,其在领先其它马匹时,它勇于突破自身之极限,最终获得“草原之王”的称号。人生亦当如此,只有怀超越之心,才能圆进步之念!
《礼记·孟子》中曾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一箴言简明扼要地昭示,超越他人仅能显示出自身的力量,而只有超越自己,方能凸显自身的强大。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我应当善于发掘自身之力量,激发自身之潜力,进而实现自我之长足进步。
鞠躬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当下祖国繁荣昌盛,使我们免受外部战火的纷扰,你我更应抓住时机,在这盛世下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丰富自身,超越他人;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将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于“长风破浪”中“奋不顾身”奋进,在“沧海横流”中“一以贯之”拼搏。爱因斯坦从小不被人看好,但其不受他人干扰,笃行不怠,最终超越同龄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物理大家。被称为会“水花消失术”的跳水女将全红蝉,以其轻盈的身姿使得水花亦为其折服,不敢在其面前泛起一丝涟漪,最终超越对手,摘取桂冠。美国汽车销售员艾可卡,扶大厦于将倾,身陷困境也不曾言败,使得奥特帮斯汽车公司重新焕发生机,最终超越同行竞争者。古今中外,无数能人志士于沉淀中积蓄力量,最终超越他人,斩获世人之眼光。盛世中的我们,更要抓住每一次进步之机,实现超越。当然超越,并不意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
万里路遥,亟需我们的担与责。只有实现自身之超越突破,才能实现自身之进步,担当时代之重任,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的那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5岁的马龙被人传闻在2022年东京奥运会后退役,但其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再一次超越自身,荣膺男单乒乓个人赛的冠军,实现了人生目标——4次大满贯的四分之三,使人们再次相信,岁月并不会消磨人的斗志,只要心怀信念永远都是当打之年。马龙用行动告诉我们,不断超越自身,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我国古生物脊椎类研究学者张弥漫,在功成名就后并未躺在过去的荣誉堆中,而是将研究初具成果的项目交给年轻人,自己又转身到下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展开新的科研攻关。张弥漫勇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令你我为之钦佩,正如“君子重自强,超越自己方始良。”不断超越自我,方能领会到杜甫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壮志。
超越他人与超越自我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强大的推动力。何为超越之精神?是桑弧篷矢之大志,是功成名就后之不骄不躁,是敢于披荆斩棘之豪情壮志。心怀超越之信,你我方圆进步之念!
4、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204王轲 指导老师陈俊
有人一身医装,立志救死扶伤;有人一身警装,立志除暴安良;有人一身军装,立志保家卫国;有人一身校服,却志在四方。少年不坠凌云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年少的你可曾也有过些许幻想?
初中时喜欢看窗外白云,在白云上描绘对高中生活的幻想.用素笔勾勒出未来点滴。浮生虚梦,高中时喜欢看早上六点的朝阳,晚上十点的明月;不似儿时闲云野鹤般无忧,不似幻想中无虑,多出一份期望,多出一份未来,多出对大学生活的幻想,十七八岁的少年骄阳似火。执手中十寸青锋,挥毫泼墨间书前程似锦,放下中考的失利,坚定未来的幻想。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我放弃,如果自己放弃了,那么就没有人可以挽救你。只要自己不放弃,总会有希望;幸运不会放弃你,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永远记住,只要自己不放弃,人生最大的挫折,你可以逾越,没有什么可以阻碍自己获得成功。顾城说:“生活给予我黑夜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心若向阳,则无惧悲伤。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黑暗,迎来光明的未来。走过中考的来时路,迈入高考的新征程,放下初中的散漫,正视过去的懒惰,不说它是黑历史,只言那是来时路。
不是所有鲜花都开在春天,不是所有河流都奔向大海。道不同,不相为谋。鲜花开四季,河流入八荒,人生路不同,不必在意别人一路生花,或许我们往路永夜,但我们也曾积极寻找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首来时路,再续新征程。唯愿心向光明,使往路皆华章。前国务院温家宝曾说:“吾身虽瘦、必肥天下。”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们看一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学一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一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正视过往,回首来时路,那是吾辈之青年驶向成功的开始,青年们,只要吾辈珍惜当下,分秒必争,努力学习,就算往路永夜,前路也必定充满光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过去的失败不是黑历史,是努力走向成功的来时路,不必在意努力急于出成果,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努力,会在日后开花结果,会在某一刻突然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愿你活成一颗种子静默地积蓄力量,有朝一日破土而出,惊艳时光。就算它只在高考时昙花一现,那也值得吾辈努力拼搏。
学子们,抬起枕在双臂之间的脑袋,放下课桌上的堡垒书堆,挥手告别过去的懒情,总结以往的失利,大步迈向青春的道路。满怀激情,执着梦想,也许我们会再次跌倒,也许我们还会负伤而归,但我们会伴随青春高亢激昂的歌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失败不是黑历史,跌倒了可以再站起,受伤了可以再治愈,让我们尽情领略青春路上的阳光、欢笑、风雨和忧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让青春的旋律汇集成一首歌,在未来路上嘹亮地唱响。
踏入华中校园,就是步入新的知识殿堂,传来的是莘莘学子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怒吼,为青春而拼搏的汗水,为自已而坚持不解的精神面貌。素不相识的面孔,令人不知所措。班级里的同学、老师和蔼可亲,亲切的面孔令人感到华中校园的温馨。蝉鸣鸟叫给人以身心愉悦,与同学和睦相处则令自我更加开心,每一个步入高中校园的学子们都充满激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同学们,开学第一天,对高中知识的一无所知,正是让我们再续新征程的大好时机,不论过往,不问曾经,让我们重新无始,在美丽的华中校园中步入知识殿堂,学习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体验这快乐,感受这魅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笔为路,让青春笔笔花!
5、勇攀高峰 不断超越
2205班殷慧妍 指导老师陈笔华
少年登高山之巅,方见江河奔流;少年立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千万万青年,持长剑纵马,持妙笔生花,怀家国为先,以奋斗逐梦韶华。伟大领袖曾说过,我们像早晨七八点的太阳,正在兴旺时期,朝气蓬勃。
日尕落后了难道真的不能拿第一吗?真的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无用马”了吗?事实证明,奋起直追,敢于超越,激发潜能,超越自我一定能行!
成功的道路永无止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我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断向前的重要推力,但在超越背后离不开奋斗与坚持。
奋斗者的青春应是炽热的红色,应当是不断超越他人。中华民族曾度过盛世,也曾走过荒芜。百年前,封建帝制肆虐华夏大地,是一个个满腔鲜血有抱负的青年挺身而去,以火热鲜血,对抗时代的腐败,争取民族的未来,超越其他国家。如今,五四运动的号角仿佛依旧回响在耳畔。而今,红色的青春,红色的共青团,仍引领我们不断前行,勇于超越他人。我们当以先辈们为榜样,将满腔热血洒向大地,谱写豪迈的乐章。
奋斗者的青春应是盎然的绿色,应是超越自我,战胜过去的自己。少年肩上应当担当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青年是一个有着无限活力的名词,在这美好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无数青年在华夏大地落地生花,奋发向上,超越自我。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持续着梦想与希望,携一个春意盎然的梦,谱一曲朝气蓬勃的歌。在奋斗中努力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奋斗者的青春应是闪耀的金色。超越自我与超越他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恰同学少年,风华意气”,“挥斥方遒”。青年们正将金色的青春撒向远方,看那各类科研团队青年忙碌的身影;看那竞技赛场上青年们书写成功的身影,看那战役一线青年们奋斗的模样,用充沛的精力和傲视的勇气写下最美的篇章,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是超越他们和超越自我的信念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
我们在高山险阻中开拓前进,在汹涌骇浪中一往无前,我们的伟大之处是一挽狂澜,不断超越他人,战胜自我。我们借凌云踏歌斩浪,我们立鸿鹄之志无愧担当。乾坤未定之时,吾辈定当自强;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必将超越他人,战胜自我!
二、写作指导:
关于写和读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开始写作
1、写作的第一个障碍物是如何坐下来写作,这个好像很简单,其实不容易。越过去了就是一条新的道路,没越过去只能原地踏步。
2、刚开始很艰难,坐在书桌前的时候,脑子里什么都没有,逼着自己写下来,必须往下写。
3、总是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作家,我说首先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友谊来,你要坐下来,能够长时间坐在那里。我的这个友谊费了很大劲才建立起来,那时候我还年轻,窗外阳光明媚,鸟儿在飞翔,外面说笑声从窗外飘进来,引诱我出去,当时空气也好,不像现在。我很难长时间坐在那里,还是要坚持坐下去。
4、写作的过程对写作者会有酬谢,我记得第一篇小说写得乌七八糟,不知道写什么,但是自我感觉里面有几句话写得特别好,我竟然能写出这么牛的句子来,很得意,对自己有信心了,这就是写作对我的酬谢,虽然这篇小说没有发表,手稿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二、如何写好对话
5、写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写好对话。写好对话可以说是衡量作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当然这只是很多标准中的一个,但是很重要。
6、当我还不能像现在这样驾驭对话时,采取的办法是:用叙述的方式,去完成原本是对话的部分,有一些对话自己觉得很好,胸有成竹,再用引号标出来,大部分应该是对话来完成的都让叙述去完成。
7、当一篇文章是以对话来完成时,这样的对话和其他以叙述为主的小说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这样的对话有双重功能,一个是人物在发言,另一个是(代替)叙述在推进。所以写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叙述中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要让对话部分和叙述部分融为一体,简单地说,就是让对话成为叙述,又让叙述成为对话。
8、可能是篇幅长的原因,写作时间也长,笔下的人物与我相处也久,我开始感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写作对我的又一次酬谢,我就在他们的声音指引下去写对话,然后发现自己跨过对话的门槛了。
三、如何写心理活动
9、文章越写越长,所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时候,我发现心理描写是横在前面的一道鸿沟,很难跨越过去。为什么?当一个人物的内心是平静的,这样的内心是可以描写,可是没有必要去描写,因为没有价值。当一个人物的内心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很值得去描写的,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描写,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把那种百感交集表达出来。当一个人物狂喜或者极度悲伤、极度惊恐之时,或者遇到什么重大事件的时候,他的心理是什么状态,必须要表现出来,这是不能回避的。
10、但是我还不敢确定心理描写是不是应该就是这样,我翻开我所认为的一部心理描写的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重新读了一遍,有些部分读了几遍。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老太太杀死以后内心的惊恐,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写了好几页,没有一句是心理描写,全是用人物的各种动作来表达他的惊恐,刚刚躺下,立刻跳起来,感觉自己的袖管上可能有血迹,一看没有,再躺下,接着又跳起来,又感觉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他杀人以后害怕被人发现的恐惧,一个一个的细节罗列出来,没有一句称得上是心理描写。还有司汤达的《红与黑》,我觉得这也是一部心理描写的巨著,于连和德·瑞纳夫人,还有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重读以后发现没有那种所谓的心理描写。
四、如何克服障碍
11、写作会不断遇到障碍,同时写作又是水到渠成,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障碍在前面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强大,当你不是躲开而是迎上去,一步跨过去之后,突然发现障碍并不强大,只是纸老虎。
12、充满勇气的作者总是向前面障碍物前进,常常是不知不觉就跨过去了,跨过去以后才意识到,还会惊讶这么轻松就过去了。
13、很多人在回避(写作中的障碍),所以为什么有些人的作品让我们觉得叙述没有问题,语言也很美,可是总在绕来绕去,一到应该冲过去的地方就绕开,很多人遇到障碍物就绕开,这样的人占了90%以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迎着障碍物上,还有的人给自己制造障碍物,跨过了障碍以后往往会出现了不起的篇章。
14、障碍物对一个作者的叙述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作家永远不会绕开障碍物,甚至给自己制造障碍物。
15、我们过去有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伟大作家经常是有障碍要上,没有障碍创造障碍也要上。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最后自杀时候的描写,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激动人心的篇章,托尔斯泰即使简单地写下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情景也可以,因为叙述已经来到了结尾,前面的几百页已经无与伦比,最后弱一些也可以接受,但是托尔斯泰不会那么做,如果他那么做了,也不会写出前面几百页的精彩,所以他在结尾的时候把安娜·卡列尼娜人生最后时刻的点点滴滴都描写出来了,绝不回避任何一个细节,而且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极其精确有力。
五、 如何阅读
16、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
17、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丰富自己,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
18、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文学杂志上,不管这个文学杂志有多么优秀,五十年、一百年以后,那上面发表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那些并不优秀的文学杂志了。
19、无论是读者、做研究的,还是做评论的,首先要做的是去读一部作品,而不是去研究一部作品。我上中学的时候,读的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用这种方式的话肯定是把一部作品毁掉了。
20、阅读首先是感受到了什么,无论这种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欣赏还是不欣赏。读完以后有感受了,这种感受带来的是欣赏还是愤怒,都是重要的。然后再去研究为什么让我欣赏,为什么让我愤怒,为什么让我讨厌?研究应该是第二步的,应该是在阅读之后的。
21、《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文学里的《马太受难曲》,虽然题材不一样,音乐和小说也不一样,但是叙述的力量,那种用宁静又广阔无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力量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是托尔斯泰的唯一。巴尔扎克有一些荒诞的小说,也有现实主义的小说,你看他对人物的刻画丝丝入扣,感觉他对笔下人物的刻画像雕刻一样,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极其精确,而且栩栩如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伟大作家都是唯一的,马尔克斯对时间的处理是唯一的,我还没有读到哪部作品对时间的处理能够和《百年孤独》比肩,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唯一,才能成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去阅读的经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