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们或许对学习这一词有一些既定的认知,但是在读完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似乎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结果。若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是没有灵魂学习。因此,面对学生,我们应当弄清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书中,它告诉我们,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不是脑袋空空的容器,等待着老师去灌满,而是带着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认知来与新知识进行碰撞和融合。这就提醒我们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引导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知识点。比如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我就先以什么是科学,如何去学习科学作为导火索去引导他们理解科学这门学科,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开学第一课学习磁铁时,我设计了钓鱼游戏,在人人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感受到了科学的奥妙;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我就会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现象去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或者通过实践,让他们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比如讲到植物的种植,我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准备了太阳花与凤仙花的种子,人人发放,人人种植,并将成功的案例带来班级分享,这就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可尝试,可探索,我看到学生争先恐后的想要与我分享种植心得,他们脸上洋溢的成就感,此时无论种植成功与否,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才是意义所在;三四年级的学生,我就以构建科学思维为主,如观察现象,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等,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套如何去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思维模式。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认知来与老师传授的新知识进行碰撞与融合,循序渐进的使他们加深知识体系。
此外,书中还提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学习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任务。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就学科而言,我们科学组每次教研提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哪个实验,哪个现象,学生们超级喜欢,每次在王瑶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总会让我产生新的思考新的方向,随时遇到问题随时商讨。记得综合组的亲们,总爱开玩笑的说:“你们科学组,又在教研呐”,即使正在忙碌的思思老师,也会送上一个大大的赞。我们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展示实际操作,还有陈文斌老师经常给高段学生拓展科学知识,点燃学生的热情,也给我带来启发。比如在“会跳舞的豆子”实验中,我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食堂的豆子能做出美味的绿豆汤,而今天的豆子,是会跳舞的豆子哦!让我们一起瞧瞧吧!”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投入学习,认真实践,根本没有时间开小差;再例如“水晶海蜇丝”的实验,我以现场实操为导入,直接以学生知晓的水晶宝宝为切入点,引导出水晶海蜇丝的制作过程,立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什么海藻酸钠、乳酸钙、凝胶转变这些专业术语,科学原理,基本不用赘述,学生就可以自己表述。我也试着拓展,讲解海藻酸钠和乳酸钙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静动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
我们在课堂中,偏向于关注学生的正确答案,而往往疏忽了学生的错误想法。书中还向我们强调,不要害怕学生犯错,相反,错误是学习的绝佳机会,我们要适时引导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避免再次犯错。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课后单独引导,这样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专注于学习。
那么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只要有一颗好学的心,谁都可以是你的老师,不懂就要问,多思考,多总结。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使自己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还有太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我将保持学习的态度,追求知识的真谛。(曹圆圆)